计元素仅得到初步探索

Data used to track, manage, and optimize resources.
Post Reply
Bappy11
Posts: 366
Joined: Sun Dec 22, 2024 6:03 am

计元素仅得到初步探索

Post by Bappy11 »

[ 23 ]在下面使用 Bertifier 创建的图形(图 4)中,副文本按列显示,每个单独的标题形成一行。白点表示副文本的存在,黑色区域表示副文本不存在。另一方面,条形图被用来表示量化值。条形的大小表示收集的数量。总体而言,该图说明了聚类的结果并可以区分三组文本。

图 4:103 份民族志。副文本和叙述立场。 [Kilchör / Lehmann 2020]
图 4:103 份民族志。副文本和叙述立场。 [Kilchör / Lehmann 2020]
[ 24 ]图表上部显示的是客体化副文本(尤其是引文和注释,还有参考书目、词汇表和索引)最为丰富的作品;它们在白色区域中显得格外突出。在图形的下部,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只有少量副文本且数量较少的文本。为了增加图形的可读性,添加了叙述位置并用白色框架相互分隔;从上到下,这些分别是复数作者叙述者、作者叙述者、自传第一人称叙述者和虚构第一人称叙述者。

[ 25 ]在图中,可以区分出三组文本:

图形顶部是那些通过使用复数作者 或作者叙述者以及通过大量客观化的副文本(特别是引文和注释,还有参考书目、词汇表和索引)容易识别为科学专著的文本。
表格底部有一组文本基本上省去了副文本: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两部使用虚构第一人称叙述者并因此选择小说式表现形式的作品,以及一系列使用自传体第一人称叙述者并同时基本上省去了科学参考装置的文本。
在这两组文本之间,还有第三组作品,它们以自传体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角度进行报道,并具有典型的科学脚注或尾注,但完全缺少突出引文等客观化的副文本,并且很少使用参考书目、词汇表和索引。这组文本将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人类学研究主体纳入到传统的科学体系中,并通过其副文本的出现,与自传的表述惯例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 26 ]因此,该图说明了整个语料库的两个特征:首先,它将各个文本置于一个张力场中,这个张力场主要由引文、注释、附录、索引和词汇表等科学客观化的副文本形成:图形的顶部是使用复数权威性的文本,其中客观化的副文本占主导地位;然而,在图形的底部,有一些自传或虚构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文本和一些客观化的副文本。另一方面,序言、献词、致谢、介绍等似乎不具有很高的区分力。另一方面,该图说明了第二种说法,即上面描述的文本语料库中的中心对比(即通过客观化副文本进行的区分)可以在由叙述位置概括的每个文本集中找到。总体而言,所研究的语料库中的科学专著和自传之间的流畅过渡变得清晰起来。

[ 27 ]虽然该图表提供了整个语料库的初步概览,但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随时间推移可能出现的发展的陈述。为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根据记录值创建了一系列直方图,并按几十年的时间来总结记录的文本语料库。 19 世纪出现的三部作品也被添加到直方图中。[21]以下两个直方图(图 5和图 6)比较了随时间推移客观化的副文本(注释、参考书目、索引和词汇表)和主观化的副文本(献词、致谢、作者肖像照、简短传记)。

图 5:103 份民族志。客观化副文本(按时间顺序)。 [Kilchör / Lehmann 2020]
图 5:103 份民族志。客观化副文本(按时间顺序)。 [Kilchör / Lehmann 2020]
图 6:103 份民族志。主观化的副文本(按时间顺序)。 [Kilchör / Lehmann 2020]
图 6:103 份民族志。主观化副文本(按时间顺序)。 [Kilchör / Lehmann 2020]
[ 28 ]可以做出以下陈述:从早期阶段开始,文本中就出现了诸如注释和索引之类的科学副文本,而词汇表和参考书目只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和 40 年代开始添加的。在主观化的副文本中,献词很早就出现了,致谢只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 巴拉圭电报数据 始添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相对重要,即它们与更多文本成比例出现。作为书简介的一部分或书籍本身的作者简短传记只是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才变得普遍,而作者肖像只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才变得普遍。[22]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 10 本书的图片部分包含了本书作者的照片。[23]最重要的是,致谢(“acknowledgements”,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惯例)的明显增加表明,与客体化副文本相比,主观化副文本在总体上相对增加。 图 6通过肖像、作者简介、致谢和献词的彩色区域来表明此类副文本的存在与否;右侧的彩色条按十年一次总结了这些副文本。这种可视化是基于绝对值的,即基于这种副文本的存在或不存在,它通过彩色区域的增加和白色区域的减少向人眼传达主观副文本随时间的增加。这个图形陈述可以通过数值来补充,使得主观化副文本的数量与每十年检查的作品数量相关联,即进行标准化。如图 6 所示,20 世纪 30 年代的 6 部作品中运用了 9 个主观化副文本;在这六部作品中,总共有 24 个副文本是可能的,因此只有 25% 得以实现。然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36 个可能的主观化副文本中有 16 个(44%)得以实现,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92 个可能的副文本中有 52 个(56%)得以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追踪主观化副文本随时间的相对增加。

[ 29 ]当我们将前言与致谢的使用进行比较时,这种转变变得更加明显。下图(图 7)总结了所使用的前言和致谢,其中由他人撰写的前言,即不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前言(异体前言),将单独标出。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