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家霍蘭德·科特 (Holland Cotter)最近在《紐約時報》 上撰文,對當前億萬富翁主導的市場體系表示遺憾,“它正在塑造城市藝術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藝術家的生活方式,還有藝術的創作類型,以及藝術在媒體和博物館的呈現方式。”他問道:“為什麼在這樣一個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藝術界卻依然是白人的堡壘?為什麼我們的大型博物館人的策展人和管理人員,尤其是館長?為什麼黑人、拉丁裔和亞裔美國人的評論家和編輯仍然那麼少?”
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的。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新政下,藝術變得民主化,那些沒有能力購買價值數十萬美元的畫作或以超過 100 美元一張的票價觀看百老匯演出的普通人也可以欣賞到藝術。新政對藝術的支持是美國公共政策史上最有趣和獨特的事件之一。
1930年代發起的聯邦藝術計畫旨在緩解失業文化工作者的經濟困難,在更廣泛的民眾中普及 中國新聞 藝術,並在高度緊張和悲觀的時期提振公眾士氣,或者正如新政藝術家格曾·博格勒姆所說的那樣,「喚醒美國的靈魂」。
WPA 聯邦藝術計畫海報
WPA 聯邦藝術計畫海報,1936年。
在所有大蕭條時期實施的計劃中,最著名的是公共事業振興署 (WPA) 藝術計畫。它由四個不同的項目組成:聯邦藝術項目、聯邦作家項目、聯邦戲劇項目和聯邦音樂項目。
這些畫作被贈送給政府辦公室,而壁畫、雕塑、淺浮雕和馬賽克則出現在學校、圖書館、郵局、醫院、法院和其他公共建築的牆壁上。在成立的八年間,公共事業振興署僅為紐約市的公立醫院就委託創作了五百多幅壁畫。這些計畫支持的藝術家如今已廣為人知,包括畫家托馬斯·哈特·本頓、傑克遜·波洛克、威廉·德·庫寧、拉斐爾和摩西·索耶,以及雕塑家路易絲·內維爾森。
公共振興署設立的印刷工作室為美國平面藝術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美國的平面藝術在媒材和表達方式上都受到限制。此外,由於印刷品便於攜帶且價格低廉,它們成為擴大大眾對創意藝術的理解和欣賞的一種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