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地方存在提供分析指导的化学实验

Posted: Thu Feb 06, 2025 6:23 am
by Bappy11
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科学概念
人文和
科学之间的区别一方面基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基于它们的方法体系,而不是基于意识形态。
[ 11 ]尽管对于人文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从表面上包含在德语术语中(我们没有更详细地说明什么是科学),但在研究英语话语时,事情变得稍微复杂一些;由于英语被视为国际数字人文学科的通用语言,因此这种观点是不可避免的。 [29]需要明确的是:英语中没有一个科学概念能够同时涵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不是科学,人文学者不是科学家。[30]任何人如果认为这与数字人文的身份形成无关,那就错了。相反,这种基本格局引发了不少定义上的困难,因为粗略地说,数字人文不仅与人文学科相关,而且可能与人文学科有区别,也可能没有区别,而且作为一个界面或中介——这是对其位置的普遍看法[31] ——它们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它们据称在其间振荡的两极。如果不确定立场的框架,立场的确定就不可能成功。

[ 12 ]英语世界的科学概念如何影响数字人文学科的最好例子是保罗·S·罗森布鲁姆的一篇文章,该文在《数字人文学科季刊》(DHQ)上首次发表后,被收录到精心策划、广受好评的《定义数字人文学科》一书中。[32] 罗森布鲁姆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文学科理解为科学的一部分[33] ,甚至更多地理解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子集[34]。他的主要论点是,“任何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事业” [35]都应被视为 “本质上是科学的” [36]。尽管他承认,与英语中对科学的狭隘理解相比,其他国家对科学的理解已经有所不同,甚至指出,在德语中也可以使用综合的科学概念[37] ——但这种解读仍然显得很奇怪。没有详细讨论科学哲学领域的现有考虑。人们会认为,对于英语世界的人文学科理论来说,像格奥尔格·亨利克·冯·赖特的《解释与理解》这样的著作会很有趣;[38]然而,在英语国家的数字人文话语中,人们却徒劳地寻找到这样的引用,这大概并不表明数字人文学科存在具体的失败,而只是表明人文学科本身对这种理论历史的参与不够明显。罗森布鲁姆简要提到了波普尔、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作为一般科学理论的代表。[39]

[ 13 ]因此,如果现在有人问人文学科是否是科学,那么这与人文学科是否是科学的问题不同,这个简单的(或者说非常复杂的)事实表明,德语数字人文学科应该重新思考他们对人文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概念等式,随后重新思考数字人文学科和数字人文学科的概念等式;差异源于细微的差别。这也可以从英语和德语对数字人文理论论述的不同路径中看出。

[ 14 ]在英语出版物中,在确定数字人文学科的地位时,经常会提到 C.P. 斯诺的两种文化[40],他在 1959 年的一次演讲中对这两种文化进行了对比,从而创造或延续了一种长期存在的叙述,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有着根本的不同。[41]演讲本身旨在批评剑桥大学声望文化的不平衡,并拥护冷战的竞争精神;因此,我们必须问,为什么它继续作为当前讨论的主要参考点,而通常没有仔细审查它的起源情况或实际论点,就像艾米·E·埃尔哈特 (Amy E. Earhart) 在评论《数字人文作为实验室》时提到斯诺时所说的那样,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一直存在着分界线,这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研究资金的不平衡,并因此激起了人文学科的不满。[42]斯诺曾经断言,两种“科学文化”的存在,由此被提升到了事实的地位。事实上,这种区别更多地涉及科学社会学而非科学理论,这一点不仅从引用它的参考文献的性质可以看出,而且从纲领性文本本身也可以看出,它排除了形式科学,或者至少没有将它们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区分开来。举例来说,CP·斯诺的观察仅限于这样的陈述:科学家骨子里蕴藏着未来,而“传统文化”(首先意味着古典语言学家)则会被这种说法所激怒,并会放弃对未来的任何思考:“如果科学家骨子里蕴藏着未来,那么传统文化的反应就是希望未来不存在。” [43]如果对未来的亲和力是一个决定性标准,那么人们可以肯定地说,数字人文学科至少在技术方面似乎比“传统”人文学科更与时俱进。但是,将时间的脉搏简化为技术几乎不能满足人文学科的要求,人文学科对过去的观察受到增加知识的需要的引导,而这在最终的累积结果中永远不会让位于曾经已知的东西;至少这是科学的指导原则。不管此类描述的真实内容如何,​​两种“文化”的模糊形象似乎比它实际的含义更强大,这并不奇怪。

[ 15 ]在这种背景下,不应忽视的是,两种文化的理念导致数字人文学科有时将自己定位为“第三种文化”或“第三种道路”。[44]考古信息学的先驱让-克洛德·加尔丹(Jean-Claude Gardin)早在专家系统的背景下,以及在符号学转向文学研究的印象下,就已经思考过第三种出路,他认为这在考古学中已经实现,并不是与解释学对立,而是与解释学相关。[45]

第三个思想传统:不精确科学
[ 16 ]然而,解释学的问题让我们想起了另一种二元论,它使我们更接近于对科学区别的认识论思考,从而也更接近于科学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它的意思是将科学分为精确科学和非精确科学,Gerhard Lauer 曾参考 Jacob Grimm 对此进行讨论。[46]雅各布·格林的提及确实很重要,因为它指的是(早期)现代时期,德语国家的当今科学体系的概念和分类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这一时期为基础。

[ 17 ]劳尔提到雅各布·格林 1846 年的演讲《论不精确科学的价值》[47]很有趣,不仅因为它给人的印象是,人们在演讲时尤其会讨论科学理论的话题,这一点在《失败》一期的例子中已经很明显了。[48]​​格林(尽管最初不是格林)[49]对精确科学和非精确科学的区分的整合是令人感兴趣的,因为劳尔将它映射到批评数字人文学科的争论上,特别是在英美世界,并希望看到人文学科中的认知过程首先在于人类思维的力量,从而拒绝任何先验外化的尝试。[50]劳尔始终将自己限制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所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标准并不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自然分界线;相反,他关心的是证明,自格林时代以来,(德语)人文科学从其对可理解的步骤、比较、分类的偏好中获得了对科学性的主张,人们可以这么说:历史文化信息处理的形式,尽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迷失了自己试图解决的矛盾;尤其是因为系统方法、彻底性、可验证性、表达力(在明确的意义上)的问题等同于准确性的标准,有时会混淆。[51] 雅各布·格林对不精确科学的辩护被宣称为是他“严格的方法论理想” [52]的回溯性假设的一种外在表征形式,这与他自己的供词相反,因此被削弱了,这让人想起了伦斯·博德的论点,他强调 19 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这使他在思考(数字)人文学科的建模问题时摆脱了处理这些理论的责任。[53]还应该说,格林在颂扬人文学科的矛盾性时,其动力是爱国的,并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针对人文学科的方法(当然,就编辑科学而言,他和卡尔·拉赫曼一样接近这些方法,而拉赫曼经常被引为人文学科科学化的代表),[54]而且(特别地)还针对这些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针对人文学科的民族历史意义,由于研究对象源于文化,也只能在文化中才能理解,因此这种影响“更贴近我们的心灵” 。[55]我们不必同意这种观点,但可以认识到,人文学科中的精确性问题不是数字或计数的问题,而是对从它们中得出的结果的质疑。

[ 18 ]换句话说:是什么使得人文学科的方法成为准确的方法?测量的使用和计量单位?人文学科中精确的方法是否会产生精确的结果但不精确的见解,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成为失败的理由?相反,不精确的方法能否产生准确的知识?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如何理解不是方法而是相应结果的解释?劳尔自己也说过,“计数也需要解释” [56],但人文学科的这最后一步究竟是什么,仍不清楚;然而解释、理解,恰恰是人文学科理论一直致力于研究的认识论密码。

[ 19 ]谁说理解,就一定也说狄尔泰。劳尔指责数字人文学科的批评者——他主要指的是艾莉森·路易斯·肯尼迪和南·Z·达[57] ——站在这个传统上:“事实上,在当前有关数字人文学科可能性的辩论中,肯尼迪、达和其他人只是采用了较旧的论点,尤其是威廉·狄尔泰的论点,作为他们的主张。” [58]当然,肯尼迪和达都没有提到狄尔泰,其他著名的数字人文学科批评家也是如此。[59]目前还不清楚“其他人”还指谁。由于没有提及狄尔泰,因此无法从他们的著作中判断这些作者对狄尔泰及其论点的了解程度;英语国家卫生专业人员的论述中尚未讨论不精确科学和精确科学之间的区别。虽然可以将那里的文本中模糊反映的一些情绪转移到这里的辩论中,并假设它们源于相关的心态,但最好尽可能精确地进行,并定义哪些心态具体相关以及以何种方式相关。尤其是在狄尔泰的例子中,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正如英国谚语所说,他免费生活在批评家的心中。在 Rens Bod 的著作中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点,他的兴趣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在于模式识别的形式,并且他在其人文学科史中故意不经意地提及狄尔泰和解释学,认为它们是一种更接近算命而非科学的方法的象征。[60] Joris van Zundert 正确地批评了这种描述方式的肤浅性,[61] 安德烈亚斯·菲克斯 (Andreas Fickers) 在与博德的学术争论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即使不够尖锐,也在其一致性上值得考虑,而不是像想象中的狄尔泰那样读茶叶的传统;[62]即需要一种数字解释学,即一种使我们能够理解数字文化产物的来源批评——这包括数字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63]

[ 20 ]毫无疑问,应用统计方法时必须具备统计知识,但是,例如,适当地可视化和传达信息或在接收方进行相应处理的能力又如何呢?那么意识又如何呢?事物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起源在哪里,它的生命周期何时结束?如果我们假设人文学科是以证据为导向的(狄尔泰就是如此,因为没有传统就没有理解的基础)——如果我们假设人文学科是以证据为导向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数字人文学科涉及的是证据而不是识别能力本身——如果我们假设数字人文学科改变了我们获取现有证据的途径,即我们对这些证据的看法,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数字人文学科也扩展了证据体系,那么这最初并不会导致对以一种思想为前提并针对另一种思想的认知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干预。[64]狄尔泰的心理学思考,尤其是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并不是为了主张孤立,而是旨在意识到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每一个有思想和感觉的主体都必须外化他 墨西哥电报数据 关于自己经验世界的陈述。最终,数字人文学科中的认识论论述在这些方面出现了分歧,因为它们传统上用诸如占卜和同理心等概念来证明人文学科的论点[65]。这似乎使其与数字人文概念的兼容性显得遥不可及——尽管改变视角的能力仅仅是一种可信的行为,而这种可信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者的行为和思想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就是关键的话,而实际的人文论点传统上也植根于文化遗产的零碎传承,其缺失必须通过推理来弥补。因此,解释的前提是了解研究对象以及了解应用于该研究对象的方法,如果没有将解释学以外的方法应用于该研究对象,那么该论证仍然是基于初始证据的。狄尔泰将这些证据称为“人类存在的残余” [66]并进一步写道:

[ 21 ]
»对流传下来的遗物的解读,本质上必然与对它们的批评联系在一起。 [...] 在历史的进程中,解释和批评总是会发展出新的工具来解决它们的任务,就像科学研究总是会发展出新的实验细化一样。[67]

[ 22 ]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显然应该将数字人文研究视为初始证据与其解释之间的一个层,它不会取代其中任何一个,而是——在最好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另一个或两者进行补充。因此,将数字人文视为通过其方法来定义自身的工具箱是误导性的;相反,它们必须通过与“它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它们旨在回答的研究问题” [68]的关系来定义,正如 Michael Piotrowski 和 Mateusz Fafinski 已经论证的那样。最后,从知识方面来说,应该指出的是,对一种从思想中产生的文化产品的理解,以及其精神大概只能在思想中猜测(参见奥古斯特·博克的《已知事物的知识》[69] ),与对一种文化产品或其起源或其嵌入更大的历史背景的知识是不同的。由于人文学科在研究其深远问题时会纳入所有证据,包括它们自己在传统基础上产生的证据,而只有在理解这一过程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价,因此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