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阿伦贝格城堡的建筑历史

Posted: Thu Feb 06, 2025 6:47 am
by Bappy11
图 1:克罗伊斯的斯塔特,约公元前 550 年(16 毫米,10.76 克),在萨迪斯铸造。[图片: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 http://www.cngcoins.com。CC BY-SA 3.0]
图 1:克罗伊斯的斯塔特,约公元前 550 年(16 毫米,10.76 克),在萨迪斯铸造。[图片: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 http://www.cngcoins.com。CC BY-SA 3.0 ]
[ 2 ]尤其是对考古学家来说,硬​​币是理想的信息提供者。它们可以确定发掘层的年代,提供贸易联系和特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的证据。然而,这些使用了数千年的数据载体正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随着数字支付方式的出现,硬币几乎不再有任何用处。一种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习俗似乎即将终结。[1]

[ 3 ]然而,支付交易只是目前信息交换几乎完全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领域之一。尽管新的电子通信形式让当今的人类生活变得舒适,但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在长期内如何可用仍不清楚。要解读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或卷轴上的古希伯来语,人们必须了解相应的书写系统才能阅读。但当涉及到阅读数字文档时,人们不仅必须提供电子硬件,还必须提供匹配的软件,才能使文本完全可见。

[ 4 ]因此,将我们当前的知识传递给后代与电子技术密不可分,因此也存在丢失的风险。数字媒体的发展表明了这种危险是多么真实和固有。今天谁能使用软盘或 VHS 录像带?每次将数据转移到新介质时,部分信息都会丢失。公元 400 年左右,类似的媒体变化似乎是所谓的“古代晚期书籍丢失”的原因之一,当时装订好的羊皮纸抄本取代了纸莎草卷轴。此后 1,400 年后,现代图书馆才再次拥有与古代图书馆记录相当的藏书。

图 2:罗马和“黑暗世纪”,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2000 年期间的图书馆历史。[图表:Bibhistor,CC BY-SA 3.0]
图 2:罗马和“黑暗世纪”,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2000 年期间的图书馆历史。[图表:Bibhistor,CC BY-SA 3.0 ]
[ 5 ]对于以数字方式存储的数据,还有另一种丢失威胁,这种威胁来自存储数据的程序。专用软件通常只能使用固定期限的许可证。如果用户不再拥有相应的许可证,他们将无法读取数据。软件的进一步开发也是如此。由于程序的进步和发展,数据记录可能在保存几年后或更新后无法打开。未经处理、维护、使用或更改的数据集有可能成为数字石棺中的无生命木乃伊,不确定它们是否能再次被恢复。

[ 6 ]在这方面,存储数据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发展本身就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和腐蚀力,威胁着记录的持续存在和进一步可用性。由于这些关系是系统固有的,因此重要的是寻找方法来准备信息,以便它能够尽可能灵活地应对这些发展,并保持尽可能多的用户可以访问。

[ 7 ]认识到固有的挑战,De Jonge Wiki 被开发为一个原型,用于根据特定标准组织和呈现数据。该项目选择了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在线数据库,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以促进更广泛的用户参与。该平台使用开源软件MediaWiki及其强大的扩展Wikibase构建,这两者都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产品。这种选择有几个好处:该软件及其功能经过充分测试,稳定,并得到各个 Wiki 社区数百万用户的广泛日常参与支持。

[ 8 ]MediaWiki 软件具有常规更新路径,只有少数破坏性更改。此外,还有多种导出格式的方法,这有利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广泛使用。此外,它还具有与类似设计的数据库进行通信和自动对齐的潜力。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他感兴趣的组织可以采用和调整此处使用的数据管理结构,以用于他们自己的项目。

[ 9 ]自 2021 年 4 月起,De Jonge Wiki 已作为欧盟资助的 PALAMUSTO 项目(资助协议 ID:861426)的一部分与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 (LMU) 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编程和建模语言教学和研究单位以及鲁汶天主教大学雷蒙德勒梅尔国际保护中心 (RLICC) 合作开发,并得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技术招聘研究所 (ITZ) 的支持,并且仍在不断进展中。

2.讨论
[ 10 ]哈弗莱的阿伦贝格城堡(图 3)是案例研究的合适选择,因为它既研究 荷兰电报数据 透彻,规模也易于理解。哈弗莱第一次提到城堡可以追溯到 1371 年,尽管可以假设在那之前的几个世纪就已经存在了一座防御建筑。我们从图画中知道的主楼似乎是在 15 世纪上半叶由拉斯·范·格拉文 (Raas van Graven) 或安托万一世·德·克罗伊 (Antoine I de Croÿ) 修建的。[2] 威廉·德·克罗伊 (William de Croÿ) 在位时,城堡决定性地扩建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狩猎小屋,时间大概在 1505 年至 1520 年之间,当时建造了带有两座角塔的南翼和西翼的大部分。城堡早期历史最重要的图画和文字资料是在卡洛斯三世·德·克罗伊 (Charles III de Croÿ) 统治时期,大约在 1600 年创作的。[3]

图 3:阿伦贝格城堡的南立面,上方 [图片:鲁汶天主教大学 / Koufopoulos 等人,2021 年];主楼的鸟瞰图,左侧 [图片:鲁汶天主教大学 / Koufopoulos 等人,2021 年];底层平面图,不同结构单元以颜色标记,右侧。[图片:鲁汶天主教大学技术服务部地图集]
图 3:阿伦贝格城堡的南立面,上方 [图片:鲁汶天主教大学 / Koufopoulos 等人,2021 年];主楼的鸟瞰图,左侧 [图片:鲁汶天主教大学 / Koufopoulos 等人,2021 年];底层平面图,不同结构单元以颜色标记,右侧。[图片:图集计划,鲁汶天主教大学,技术服务部]
[ 11 ]18 世纪末,一座新建筑取代了西翼被烧毁的部分,东翼分两次修建,现有的房间被重新划分为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并安装了一些夹层。[4] 19 世纪末,建筑师约瑟夫·克拉斯 (Joseph Claes)、尤里斯·赫勒普特 (Joris Helleputte)、亚历克西斯·拉斯金 (Alexis Raskin) 和朱尔斯·皮凯 (Jules Picquet) 对城堡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和增建,使其具有新哥特式风格。[5]

[ 12 ]城堡移交给鲁汶大学后,埃米尔·戈塔尔斯(Emile Goethals)于 1925 年对城堡进行了进一步改造,继续沿袭新哥特式风格。1958 年至 1971 年间,雷蒙德·勒梅尔(Raymond Lemaire)的修复工作试图重现第一阶段建设的状态。作为对建筑结构的最后一次重大干预,保罗·范·阿尔斯考特(Paul Van Aerschot)在 1973 年至 1998 年间设计了后现代风格的附加部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