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俄罗斯最近在不来梅港举行的南极

Posted: Sun Jun 15, 2025 6:17 am
by Bappy10
菲利普·姆拉德诺夫

一群磷虾鱼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特别会议上阻止了世界最大的两个海洋保护区的建立。这些海洋保护区原本规模巨大,覆盖南极洲沿岸南大洋超过350万平方公里的水域。这悲剧性地错失了达成一项支持国际海洋保护的开创性协议的机会——这项协议原本可以为更合理的海洋环境管理方式奠定基础。
为了正确看待这一失去的机会,首先必须承认,数百年来,南大洋的海洋资源一直遭到开发,这与普遍认为南极洲拥有地球上仅存的原始海洋系统之一的观点相悖。南大洋的海洋哺乳动物过去曾遭到残酷的掠夺。海狗的捕猎始于18世纪末,到1830年,大多数海狗群落要么被灭绝,要么数量减少到不再捕猎的经济水平。南极捕鲸始于20世纪初,最初的目标是座头鲸,后来迅速扩展到其他物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里,每年有数万头鲸鱼被捕杀——仅在1956年至1965年期间,官方记录的被捕鲸鱼就有631,518头。20世纪60年代,当捕猎仅存的鲸鱼种群变得无利可图时,该产业崩溃了。

随后,对南极海洋物种的捕捞逐渐向食物网下游移动,目标是体型较小的动物。商业捕捞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集中在鲭鱼等物种上。20世纪80年代,渔船开始在约1000米深的海域捕捞巴塔哥尼亚齿鱼。这一渔业活动近期扩展到其相关物种——南极齿鱼。南极齿鱼是抹香鲸、虎鲸、威德尔海豹和大型鱿鱼的食物,因此它们的消失可能会对这些依赖它们的物种产生影响。即使是南大洋的磷虾——食物网的核 阿尔及利亚电话号码列表 心——也成为人类捕捞的对象。南极磷虾捕捞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的捕捞量约为50万吨。由于大多数国家因在南大洋作业成本过高而放弃了这一渔业,捕捞量随后下降到每年约10万吨。然而,磷虾的需求似乎再次增加。磷虾被捕捞,加工成鱼粉,并被用作健康食品补充剂的来源,例如欧米伽-3油。


一群食蟹海豹
人类的一系列影响无疑已经使南极海洋系统失去了自然平衡,但由于南极洲地处偏远,且缺乏南大洋“自然”状况的历史基线,记录这些变化十分困难。话虽如此,全球海洋的任何部分都已不再原始,与全球海洋的其他部分相比,南大洋仍然保持着相对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处于恢复阶段,值得将其大片区域置于国际保护之下。此外,或许更重要的是,对南大洋部分区域的保护将有助于建立全球亟需的海洋保护区系统,该系统将在未来为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可持续的海产品生产方面带来巨大红利。这是因为海洋保护区通过“溢出”效应有利于商业渔业的恢复。